《一句氣話就變成犯罪?什麼情況下會成立「恐嚇罪」?》

你是否曾說過:「你再不還錢我就去找你家人!」
或者:「你信不信我讓你工作做不下去?」
又或者,在討債時說:「我有人在盯著你」……

這些話,如果被錄音存證、又讓對方感到害怕,就有可能構成刑法上的「恐嚇罪」!

🧨 什麼是「恐嚇罪」?

換句話說,只要:
有讓人「覺得真的會被害」的威脅言語或行為
威脅內容具體明確(如打、砸、曝光、毀謗、失業等)
被害人感到恐懼且可舉證
就算你說你只是氣話、只是發洩,也可能構成犯罪。

⚠️ 常見容易觸法的「恐嚇語句」範例:
🔺「你再這樣我就找人教訓你」
🔺「再不把錢還來,我就讓你身邊的人出事」
🔺「你想被公開聊天紀錄嗎?」
🔺「我知道你小孩在哪個學校」
🔺「你這樣做,別怪我報復你」

📌 不論你是否真的會做出這些事,只要讓人感到「恐懼」,就可能構成恐嚇。

❗但不是所有威脅都會成立恐嚇罪
以下這些情況,未必成立恐嚇罪,但仍須視個案具體內容判斷:

🔸 催討債務時的激動言詞
(如果未涉及人身威脅,通常不會構成犯罪)

🔸 對親密關係中的爭吵
(有時法院會視為情緒言語,非真實加害意圖)

🔸 有正當法律程序可行使的權利
(例如:說「再不還錢我就提告」→不算恐嚇)

✅ 如果你不小心講出威脅語怎麼辦?
保持冷靜,盡量不要用情緒字眼對話
遇到紛爭,先交由第三方處理(例如律師、調解)
若被提告恐嚇罪,請立刻尋求律師協助澄清語意與動機

🧠 OLAW 專業提醒:
🔸 恐嚇罪是一種「感受型犯罪」——對方感到恐懼,就是可能成立的依據
🔸 法院通常會參考聊天記錄、語音、簡訊內容、證人證詞來判定
🔸 和解、緩起訴、撤告都是常見處理方式,但越早找律師協助,處理空間越大

OLAW 線上律師資訊平台可協助你找到律師協助,一同守護我們的權益!

#OLAW #線上律師 #找律師 #法律 #知識 #全台最大律師資訊平台
#恐嚇罪 #被告怎麼辦 #法律風險  #氣話變官司 #恐嚇成立要件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
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