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曾在工作中接觸到公司的內部資料嗎?
是否無意間轉傳群組、分享給朋友,事後卻才驚覺:「這樣算不算洩密?」

在法律上,「洩密」不只是職場規則問題,更可能涉及《刑法》的犯罪認定,一不小心就會惹上官司甚至入獄。

今天 OLAW 帶你一次了解——洩密罪怎麼定義、哪些情況會構成犯罪,以及你該如何避免不小心成為加害人。

一、洩密真的會被判刑嗎?

是的,在台灣,洩密行為有可能構成刑事犯罪。

依據《刑法》、《國家機密保護法》、《營業秘密法》等法律,若洩露的內容涉及國家機密、職務秘密、營業機密,就可能構成「洩密罪」或其他加重刑責。

常見三種洩密罪類型:

  • 公務員洩漏國家秘密
  • 洩漏職務上所知悉之秘密(不限身分)
  • 洩漏營業秘密(如商業機密)

二、什麼情況會構成「洩密罪」?

不是所有「說出去的話」都會構成洩密。
法律上有幾個必要條件需同時成立,才會構成刑責:

✅【1】行為人「知道是秘密」

不是公開資訊,且你有意識到內容應該保密。

✅【2】內容本身具備「保密性」

例如:尚未公開的財報資料、客戶清單、尚未發布的產品設計、或政府機關內部政策草案。

✅【3】行為人「無正當理由地揭露」

例如轉傳、口頭告知、複製文件、拍照傳給外部人士等行為,都可能構成洩漏。

三、實務案例解析

案例一|公司員工將開發中專案資訊發給前同事

一名科技業工程師在Line上傳送公司尚未公開的產品原型圖給離職同事,該圖屬機密開發內容,後經舉報,公司提告違反《營業秘密法》。

✅法院認定該資訊為營業秘密,行為人主觀上有保密義務,構成刑事責任。

案例二|公務人員轉發內部公文給民間友人

某公部門職員將尚未公布之政策草案,以Email形式發送給外部團體供參考。主管機關調查後認定有違職務機密洩露。

✅雖無謀利,但仍違反《刑法》,構成洩密罪。

四、非公務員、非機密文件也可能觸法?

是的。
即使你不是政府人員,也不是在科技大公司,若你對應某職務具有「保密義務」,一樣可能觸法。

例如:

  • 設計公司員工外流客戶設計圖

  • 醫療助理散播患者病歷

  • 教育工作者洩漏學生成績與家庭背景

這些都可能構成**《刑法》「非公務員洩密罪」**,依法仍可處刑。

五、如何避免「誤觸洩密紅線」?

🔒 請謹記這3個原則:

1️⃣ 不要任意轉傳未公開的工作資料(不論是Line、Email或口頭)
2️⃣ 辨識你職務中是否有明示或默示的保密責任
3️⃣ 遇到不確定是否能公開的資訊,先向主管或法務確認

結語:守住分寸,也是守住自由

洩密罪有時不是出於惡意,而是「無意之中」。
但在法律眼中,是否構成犯罪並不全然看動機,而是是否違反了保密義務與造成風險

在資訊傳遞快速的時代,保密的邊界更模糊,也更容易誤觸法律紅線。
謹慎,是給自己最好的保障。


若你正面臨相關法律問題,建議尋求專業律師協助,釐清責任與對策。

OLAW 線上律師資訊平台可協助你找到律師協助,一同守護我們的權益!

#OLAW #線上律師 #律師 #法律 #知識 #全台最大律師資訊平台 #洩密罪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
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