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在新聞或社會案件裡聽到「過失傷害罪」,例如:

  • 小孩在公園奔跑不慎撞倒長者導致骨折

  • 機車騎士闖紅燈撞傷行人

  • 飼主沒拴好狗繩導致他人受傷

這些情況常讓人好奇:「我不是故意的,為什麼還會犯法?」這正是「過失傷害罪」的重要關鍵:不是惡意,但卻疏忽導致他人受傷。

那麼,法律上到底怎麼定義「過失」?你我可能在什麼情況下不小心踩到紅線?

⚖️ 一、什麼是「過失」?不是故意,但也不是無辜

根據《刑法》規定:

「因過失而致人於傷害者,處以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罰金。」

這裡的「過失」,法律上指的是:一個人原本可以避免傷害結果發生,但因為疏忽、沒盡注意義務,才導致他人受傷。

簡單說,過失=可以預見、可以避免,但你沒做到。

🔍 法律上的「過失」常見類型:

  1. 注意義務違反:沒注意就騎車、開門不看後方來車等

  2. 技能不足:未具備執行該行為所需專業或技術卻仍執行

  3. 管理失當:飼主未妥善看管寵物、家長疏於照顧孩童等

📖 二、用一個例子來理解過失傷害

舉個常見案例:

某日下班時間,甲先生開車經過一條繁忙的巷弄。因為趕時間,他邊開車邊看手機訊息,沒有注意前方路況,結果不慎撞上正在過馬路的行人乙,造成對方手部骨折。

此時法院會怎麼判斷?

✅ 甲先生不是故意撞人 → 不成立「故意傷害罪」
❗️但他明知車流與人潮多卻還低頭看手機 → 違反注意義務
⚖️ 所以成立「過失傷害罪

這裡的關鍵不在於他有沒有惡意,而是他是否應該更謹慎,卻沒有做到。

📌 三、常見誤解:「不是故意的就沒事吧?」

很多人以為:「我又不是故意弄傷他,怎麼還會犯法?」

這就是「刑法上的過失」與「一般人的直覺」之間的落差。

在法律眼中,只要你有可歸責的疏失,就算你心裡沒有惡意,也一樣要負責任。特別是在人與人互動密集的環境中,你的行為可能影響他人安全,就必須盡到「合理注意義務」。

🧭 四、如何避免不小心踩到「過失傷害」的地雷?

法律不會處罰意外,但會處罰「可避免的意外」。以下是幾個日常自保提醒:

  • 騎車、開車絕不滑手機

  • 遛狗一定使用牽繩,並控制力道

  • 公共場所行走盡量不奔跑,注意周圍環境

  • 若從事專業行為(如醫療、工程、施工)須具備對應資格

每個人的日常舉止其實都與「他人安全」息息相關,我們不需要活得小心翼翼,但一定要對他人負責。

✅ 五、小結:過失,不是「小事」,也不等於「沒事」

過失傷害罪並不需要有惡意,只要你「本來可以避免傷害發生」,就可能觸法。

在快速生活節奏中,多一點「注意力」與「責任感」,不只保護自己,更是對他人最基本的尊重。


若你或親友正面臨過失傷害相關爭議,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是最明智的選擇。

OLAW 線上律師資訊平台可協助你找到律師協助,一同守護我們的權益!

#OLAW #線上律師 #找律師 #法律 #知識 #全台最大律師資訊平台 #過失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
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