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網路社群上看見爭議人物,你會留言表達情緒嗎?
有些人會說:「我只是講講,沒有指名道姓,哪有這麼嚴重?」
但你知道嗎?你在臉書、IG、Dcard、YouTube 下方所留的「激進發言」,其實都有可能構成法律上的責任。

今天這篇文章,我們就要一起破解一個普遍的迷思:
在網路上留言、評論,是不是就可以不用負責?

📍留言只是「表達情緒」,不構成犯罪?

在許多爭議事件爆發後,我們常會看到底下湧現數百則留言,包含:

  • 「這種人活該」

  • 「他根本是騙子」

  • 「一定是收錢才這樣說」

  • 「這女的就是標準XXX」

看似只是情緒性文字,但其實這些內容若涉及「特定對象」,而且帶有貶損、造謠或毀損人格的語意,都有可能構成民事賠償或刑事責任。

⚖️法律上怎麼看這類留言?

台灣的法律並不因為「留言在網路」就減輕責任。相反地,網路言論因其擴散速度快、保存容易,反而更容易構成傷害。

以下是可能涉及的法律責任:

1. 刑法|公然侮辱罪

只要你對特定人在公開場合(如社群平台)進行貶損人格的評論,例如「他是垃圾」、「這女人很下賤」——即可能成立。

📌 最高法院實務見解:即使沒指名道姓,但若可經由上下文推知對象,也可能構成「具體可識別性」。

2. 刑法|誹謗罪

若你散布不實訊息,稱他人為「詐騙犯」、「收錢寫文章」、「性騷擾某某人」等——若無事實證明,且造成名譽受損,即可能觸法。

3. 民法|人格權損害賠償

即使沒觸犯刑法,被害人也可以透過民事訴訟請求精神賠償,金額依內容程度與對象影響程度計算。

🧠那我可以怎麼留言才安全?

  1. ✅ 評論行為而非貶低人格
     ✔「我不認同這種做法」
     ✖「這種人就是垃圾」

  2. ✅ 避免使用負面標籤詞
     ✔「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再討論」
     ✖「他根本是收錢的狗」

  3. ✅ 不傳播不實內容
     即便是「轉發」或「轉述」,只要沒有查證,也可能構成散布不實消息。

  4. ✅ 不在評論區「煽動暴力或攻擊」
     如留言「應該去找他算帳」等,可能涉及恐嚇或教唆犯罪。

👩‍⚖️律師觀點:匿名 ≠ 免責,留言都有IP紀錄可追蹤

許多當事人被告後才發現:「我用小帳留言、也沒留本名,怎麼還會被抓?」
實務上,IP、登入紀錄、裝置MAC地址等數位足跡,警方皆可透過法院聲請查詢,幾乎無人能完全匿名。

因此,請謹慎看待你在網路上的每一句話。留言不只是「情緒出口」,也是你要為之負責的文字紀錄。

✍️結語:網路留言,也是一種法律選擇

在表達情緒與主張觀點的時代,言論自由固然重要,但自由不代表可以任意傷害他人。

下一次你打開手機、準備在某位名人貼文下留言時,請先問自己一句話:

「如果對方提告,我能舉證自己說的是真的嗎?」

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請刪除那句話。
因為法律,從來不會因為你「只是留言」而放過你。


若你或親友曾因為「留言問題」而遭提告,歡迎透過 OLAW 找到專業律師提供建議!

#OLAW #線上律師 #找律師 #法律 #知識 #全台最大律師資訊平台 #時事 #言論 #社群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
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