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肇事逃逸是什麼?一不留神可能觸法,肇逃怎麼定罪一次搞懂!》

在交通事故發生現場,如果有人選擇「落跑」,
不僅讓被害人求助無門,更可能觸犯刑法中明確規定的「肇事逃逸罪」。

你可能會問:
「我只是撞到一下就走了,也算肇逃?」
「我沒撞人,但我怕麻煩先離開,這樣也犯法?」

這篇文章幫你一次釐清「肇事逃逸」的定義、構成要件與法律責任。

一、什麼是肇事逃逸?

根據《刑法》第185-4條,所謂肇事逃逸,指的是:

✅ 駕駛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後,明知有人受傷或死亡,卻未依法報警、救護、處理,反而逃離現場。

📌 必須具備「肇事後逃離」和「有人傷亡」這兩個要素,才構成刑法上的肇事逃逸罪。

二、什麼情況下會被認定為「肇事逃逸」?

只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,可能會被定為肇逃:

✅ 1. 肇事後不報警、不協助、不等警方到場就離開
即使你覺得「只是擦撞」或「沒事」,只要有人受傷,你就有義務留下處理與協助。

✅ 2. 知道對方受傷卻故意離開現場
哪怕只是輕微擦傷,若你明知對方受傷卻選擇逃離,仍構成犯罪。

✅ 3. 沒有「實質肇事」,但導致事故後離開也可能觸法
例如:開車違規變換車道,讓對方閃避你時撞到路燈,你未停車處理,也可能被追究肇事逃逸責任。

三、肇事逃逸會被怎麼判刑?

根據《刑法》第185-4條規定:

「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死傷,而逃逸者,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。」

📌 若有下列情節,法院會酌情加重或減輕處罰:

是否有酒駕、無照駕駛等加重事由

是否有積極協助被害人、主動投案(可視為自首)

事後有無和解或賠償

四、哪些情況不算肇逃?

🔹 雖有事故但無人受傷,只是財損(例如A到路邊車、但人沒事) → 不是刑法上的肇逃,但仍可能違反《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》。
🔹 發現事故但有停車、報警、協助處理 → 不構成肇逃。
🔹 駕駛人本身失去意識(如昏迷、重傷),無法履行義務 → 非主觀逃逸,法院會酌情判斷。

五、我沒有撞到人,只是嚇到了對方,這樣也算肇逃?

若你「駕駛行為」導致他人受傷,即使車體沒直接接觸,也可能構成肇事者。
而在明知事故已發生、有人受傷的情況下逃離現場,仍會構成肇逃。

📌 肇事逃逸不是只看「撞沒撞」,而是看你是否「造成事故」且「明知有人受傷卻不處理」。

六、肇事逃逸與保險有關係嗎?

是的。若你被判定為肇逃,不但會面臨刑責:

汽車強制險將不理賠,保險公司可向你求償已代墊金額

日後續保費率上升,甚至被列入高風險名單

可能遭汽車駕照吊扣、吊銷

七、結語:事故不可怕,逃跑才是真正的風險

當意外發生,第一時間停車、報警、協助傷者、留下聯絡方式,是法律與人情最基本的責任。
跑了,不會讓你沒事,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嚴重。

肇事不可怕,怕的是選擇逃避;
法律可以給你解釋的機會,但逃逸會讓你失去同理的分寸。

#OLAW #線上律師 #律師 #法律 #知識 #全台最大律師媒合平台#肇事逃逸 #車禍 #肇事

📢 若你不小心捲入交通事故,擔心是否涉及肇逃,OLAW 線上律師可協助你判斷構成要件、撰寫報案與說明書、陪同出庭或協助進行民刑事整合處理,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。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