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免費線上諮詢造成損失,能不能求償?看懂這三個法律關鍵!》

近年來很多人習慣在網路上詢問理財建議、教育升學方向,甚至讓「理專朋友」、「老師」、「講師」用Line、直播或表單給意見。

你也許覺得是「幫忙性質」、沒收費,但最後:
照建議買了股票,結果大跌損失慘重
孩子選錯志願或升學方案,錯過最佳申請
被推薦金融商品後,發現根本不適合自己
這時候你會問:「我能不能要求對方賠償?」
答案是:有機會,但要看三個法律重點。

🎯 一、是否成立「事務管理」或「準契約責任」?
就算對方沒有收費,如果他主動提供意見、建議,且你依此行動,產生損失,法院可能會認定這是「事務管理責任」。

📌 舉例:
理財顧問主動說:「我幫你分析、這檔很穩」→ 你信了買下去
教育顧問說:「你孩子去這間保證上榜」→ 最後沒上
這種情況下,即便是免費,也可能要負「不當建議責任」或「過失行為責任」。

🎯 二、對方是否具備專業身分?(如老師、顧問、理專)
如果對方本身在社群自稱是專家/顧問/理專/老師/顧問平台人員,提供建議時就要負擔更高的專業注意義務。

📌 特別是在金融商品推薦、保險建議、升學管道分析、留學代辦、財務規劃等類型 → 可能涉及《金融消費者保護法》或《民法侵權責任》

👉 即使說是「經驗分享」,但內容有誤導、誇大、未說明風險,就會被認定違反專業誠信義務,需要賠償損失。

🎯 三、是否有對價關係?有資料登錄或付費痕跡嗎?
即使說是免費,但如果你有:
填過表單(留下姓名電話)
加入社群群組、掃過專屬QR code
後續被收費、或轉介商品被抽成

📌 這些都可能構成「準委任契約關係」,你就可以依法來主張違約責任或損害賠償。

 

✅ OLAW 專業提醒:
你可以主張求償的基礎包含:
不當建議/專業疏失(即使免費也可能成立)
欺瞞或故意隱瞞風險
未告知投資/學業選擇之實際風險與限制
有導致損失的明確因果關係

📝 如果你真的想追究責任,可以怎麼做?
保存所有對話紀錄(文字/影片/語音)
拍下廣告頁面、自介內容(是否自稱專業?)
紀錄損失金額與產生損害的時間與方式
嘗試先聯絡對方協調(可寫存證信函)
若無法協議,委託律師進行民事請求或向主管機關申訴

OLAW 線上律師資訊平台可協助你找到律師協助,一同守護我們的權益!

#OLAW #線上律師 #找律師 #法律 #知識 #全台最大律師資訊平台
#免費諮詢要賠嗎 #線上顧問責任 #理財建議錯誤 #教育建議損失 #民事求償 #資訊平台風險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
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