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因罷免議題發生口角,遭對方侮辱,我們可以怎麼維權?》

在台灣,言論自由是憲法保障的重要權利,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毫無節制地發言或攻擊他人。一旦因政治、罷免等公共議題發生爭論,若對方言語侮辱、謾罵,甚至公開羞辱你,這些行為已不再屬於「言論自由」的範疇,而可能觸犯相關法律。

今天我們就來探討:當你因罷免或政治討論被言語侮辱,要如何依法維權?

🔍 一、首先要釐清:「侮辱」與「誹謗」有何不同?

許多人對於「侮辱罪」與「誹謗罪」常常混淆,兩者的法律適用有所不同:

  • 侮辱罪
     👉 是指以貶低人格、羞辱他人為目的,無需內容真實與否,只要有「侮辱的語意」即可成立。
     例如:罵你「白癡」、「沒用的東西」、「垃圾」等不當字眼。

  • 誹謗罪
     👉 是指散布足以毀損他人名譽的具體事實,不論該事實是否屬實。
     例如:在公開場合說你「收錢買票」、「曾經坐牢」、「逃漏稅」等。

若對方只是情緒性謾罵,通常較容易構成「侮辱罪」;若捏造事實或誇大其詞,可能構成「誹謗罪」。

📸 二、如何蒐證?這是最重要的一步!

在司法實務中,「有沒有證據」比你「有多委屈」還重要。

因此,若你在公共場合或社群平台上被攻擊,請立刻採取以下蒐證行動:

  1. 錄音或錄影:最好能錄下對方完整說話內容。手機即可達成。

  2. 截圖保存對話紀錄:若是Line、臉書留言、社群發文,請截圖保存,包含時間、帳號、內容。

  3. 找目擊證人:如有在場其他人願意作證,可日後請求協助。

  4. 留存醫療或心理創傷紀錄(如有):若因此產生焦慮、失眠等,可就醫並留存紀錄。

⚖️ 三、報案與提告程序:可以怎麼做?

✅ 可選擇下列方式處理:

  • 報警備案
     可至最近的警察局報案,警方會協助你筆錄並依據刑法處理。

  • 提出刑事告訴
     針對侮辱罪、誹謗罪等,可在6個月內向地方法院所在地提出刑事告訴。

  • 民事求償
     若對方言論已造成你身心名譽損害,你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(如精神慰撫金)。

🧭 應注意時效與地點:

  • 刑事告訴時效為6個月內(從知道行為人是誰起算)。

  • 民事請求時效為2年內。

🧩 四、政治言論的「特殊性」:法院如何看待?

法院通常會考量「言論是否與公共議題有關」、「是否為事實評論」,若屬於公共討論範圍,可能較傾向認為有「言論自由」的保護空間。

但若明顯超出必要限度、攻擊對方人格或使用侮辱字詞,即使是「政治言論」,也有可能成立犯罪。

✔ 例如:

  • 合法表達: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,你支持罷免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。」

  • 可能違法:「你根本是收錢的打手,還敢出來講話?」

關鍵在於——是否仍具公共討論價值,還是純粹攻擊。

💬 結語:我們可以表達立場,但不能踐踏他人

在自由社會中,政治討論是我們的基本權利,但任何討論都應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。當你因罷免或政治爭議而遭到言語攻擊、人格羞辱,你有權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法律保障。

保持冷靜、妥善蒐證、依法處理,是我們最有力的回應。


如果你也正在經歷類似情況,建議儘早尋求律師協助,透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。

OLAW 線上律師資訊平台可協助你找到律師協助,一同守護我們的權益!

#OLAW #線上律師 #找律師 #法律 #知識 #全台最大律師資訊平台 #口角 #爭執 #侮辱

訂閱
通知關於
guest

0 留言
回饋意見
查看所有留言

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